心理追踪 个人隐性知识产生过程及机制

978-7-115-55054-5
作者: 宋贝
译者:
编辑: 黄海娜
分类: 推荐

图书目录:

第 1 章

引言

1.1 研究背景

1.2 研究目的

1.3 研究意义

1.4 研究方法

1.5 研究设计

1.6 研究路线

1.7 研究章节安排

第 2 章

隐性知识综述

2.1 知识观

2.2 隐性知识的内涵

2.3 隐性知识研究综述

2.4 客观主义知识观的隐性知识管理

2.5 流程主义知识观的隐性知识管理

2.6 隐性知识研究现状述评

2.7 研究主问题的提出

第 3 章

预调研及子问题的提出

3.1 预调研的方法

3.2 预调研的取样

3.3 预调研访谈问题的设计

3.4 预调研结果分析

3.5 研究子问题的提出

第 4 章

方法论

4.1 研究方法的哲学基础

4.2 数据收集方法

4.3 数据分析方法

4.4 访谈提纲的设定

4.5 访谈对象的选取

4.6 访谈程序

4.7 质性研究的评估

第 5 章

个人隐性知识的觉知阶段

5.1 个人隐性知识觉知途径

5.2 个人隐性知识自我觉知的影响因素

5.3 个人隐性知识他人告知方式的影响因素

5.4 个人隐性知识觉知原因

5.5 个人隐性知识觉知状态

第 6 章

个人隐性知识的灵感阶段

6.1 灵感阶段个人隐性知识的状态

6.2 灵感阶段个人隐性知识产生的相关因素

6.3 个人灵感阶段隐性知识产生原因分析

6.4 情境在个人灵感产生过程中的作用

6.5 个人在灵感产生中的作用

第 7 章

个人隐性知识的建构阶段

7.1 个人隐性知识的建构过程

7.2 个人隐性知识的建构原因分析

7.3 个人对相关灵感的整合与发展

7.4 建构阶段个人隐性知识的特征

第 8 章

个人隐性知识的形成

8.1 个人隐性知识的形成阶段

8.2 形成阶段的个人隐性知识及其表现方式

8.3 形成阶段隐性知识的产生条件

8.4 形成阶段隐性知识的特征

第 9 章

结论与展望

9.1 个人隐性知识的产生是四阶段的行为过程

9.2 个人隐性知识的觉知是个人隐性知识产生的前提

9.3 个人隐性知识最初来源于灵感

9.4 建构阶段的隐性知识基于灵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

9.5 形成阶段的隐性知识是个人头脑中系统隐性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

9.6 研究的理论贡献

9.7 研究不足与展望

参考文献

附件 A 访谈知情同意书

附件 B 关键事件个人访谈纲要

详情

本书从心理学和知识管理学视角,总结和概述了个人隐性知识的获得、创造、显性化、传递、转移、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,发现已有关于个人隐性知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管理学领域,并且集中在个人与个人、个人与组织或团队之间个人已知但无法言传的隐性知识的传递、转移、分享和管理上,很少有学者对个人已知但无法言传的隐性知识的来源进行研究。鉴于此,本书从个体层面对个人隐性知识的产生过程展开研究,探讨个人从自己拥有某一隐性知识但不知道自己拥有,到个人拥有且知道自己拥有的这一过程,并通过心理追踪展现隐性知识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和形成的,以期为心理学中的无意识领域及教育心理学中的隐性学习、隐性记忆、内隐学习、创新思维开拓新的研究视角,为知识管理领域隐性知识的发生、发展及隐性知识的运用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。

图书摘要

相关图书

黑客与画家(10万册纪念版)
黑客与画家(10万册纪念版)
Python编程 从入门到实践 第2版(百万册纪念版)
Python编程 从入门到实践 第2版(百万册纪念版)
Python编程快速上手 让繁琐工作自动化 第2版
Python编程快速上手 让繁琐工作自动化 第2版
拉伸运动解剖学第3版
拉伸运动解剖学第3版
思维导图分类作文02 精妙构思+精彩范文(记事篇)
思维导图分类作文02 精妙构思+精彩范文(记事篇)
说服力 工作型PPT该这样做
说服力 工作型PPT该这样做

相关文章

相关课程